這些年和田玉風光無限,尤其是和田白玉的價格更是一路高歌猛進,一只白玉手鐲幾十萬上百萬成交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。一些不法商人便動起了歪腦筋,用各種外觀酷似和田白玉的料子冒充真貨牟取暴利,一時間“新疆白玉”、“昆侖白玉”等“新料子”充斥市場,甚至有用阿富汗玉冒充羊脂玉銷售者。一些人更是在“刻苦鉆研”之后,創造出一種十分逼真的料子,并給這種料子起了一個好蒙也好記的名字外蒙料,倒過來念,就是蒙外行的料。
外蒙料在和田玉市場上橫行,其實也就是最近一兩年的事。由于這種料子白度、凈度甚至油潤程度與上等和田白玉相比并不遜色,加工后更是難以分辨,很多不明就里的買家花高價買了“很好看”的假貨,直到無意中輕輕一碰就裂成幾塊,或者被行家識破才告明白,有的甚至至今仍戴在手腕上繼續讓自己的身份掉價。不僅“外行”,一些市場老手也頻頻走眼,卻又礙于面子不便退貨,更不能張揚,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藏品市場上不成文的“規矩”,使得外蒙料更加猖獗了。
問我有沒有在這上頭栽過跟頭?當然有,市面上假貨橫行,不栽跟頭才是怪事。幸運的是當天就“被發現”東西不對勁,并不顧所謂面子找到賣家成功退貨,沒造成經濟上的損失,實屬萬幸。
那是在外蒙料還沒成氣候的時候,我在一位比較熟悉的賣家攤子上看到的一件白玉貔貅,用現在的網絡語言來說就是屬于比較萌的那種,白度、細度都夠了,就是油潤度差點,賣家說,是因為拋亞光的緣故。老板給了一個“不還價的價”:800元。這價便宜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,但既然大家都是在市場上混的人,哪有不還價就掏錢的道理?最終以700元成交。
銀貨兩訖之后,將原本已系好掛繩的貔貅直接掛到了脖子上,顛顛地跑到一幫玉友中顯擺去了。
一個玉友看了,贊了一聲“不錯”,便沒再看、再說;另一位玉友只看,不說,甚至還輕輕地搖了搖頭;最后是一位老先生仔細地用放大鏡看了一陣之后,充滿疑惑地對我說:這東西對嗎?我咋看著像外蒙料?
外蒙料?!難道我看走眼了?接過來再仔細瞧瞧,發現確實有些蹊蹺:太干凈了,一點結構都沒有;用手掂了掂,也確實顯得有些輕飄,密度似乎不夠。但我的手歷來掂分量沒個準頭,這次恐怕也不例外,最好的辦法當然還是趕緊測密度。幾分鐘之后,測量結果出來了:2.51,與和田玉沒有絲毫“血緣關系”。
來不及倒水,來不及收起珠寶秤,趕緊跑到剛才購買貔貅的攤子,見老板正悠閑地抽著煙,忙把東西往他手里一塞,然后輕聲告訴他:老朋友,東西不對。
“東西不對?”老板一震,隨即強笑了笑,摘掉眼鏡,將貔貅放在鼻子底下裝模作樣地看了一會兒,也不說啥,收起東西,取出錢包,甚至不用數,直接抽出我剛給他的7張大票,面無表情地遞還給我。大家心照不宣,任何話語都是多余的,還不如不說的好。
OK,總共十多分鐘的時間,讓老板過了一下假貨脫手的癮,讓我空高興了一回,緊接著又讓我見識到了迷惑人的外蒙料。有些應接不暇,但似乎收獲更大。
外蒙料究竟是什么料子?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迷惑性?上網一查才知道,所謂外蒙料是一種合成新材料,也就是一種改良過的乳化玻璃,也有人稱之為熔巖玉。原來如此!難怪密度在2.5附近,而2.5正是比較標準的玻璃密度所在地。
繼續搜索還發現,一些經營外蒙料的商家竟然宣稱外蒙料也有“礦脈”,并且“外蒙料和俄羅斯玉的礦脈距離很近……外蒙料和俄羅斯玉差不多,未來升值空間巨大……”既然和俄羅斯玉(行內稱之為俄料)差不多,而俄料是可以鑒定為和田玉的,言下之意外蒙料“差不多”就是和田玉了。如此混淆是非,加之外觀確實比較相似,難怪不少人上當受騙。
其實,細看還是有區別的:和田白玉即使細度再好,在強光電筒側射之下也還是能看到一些結構的,而外蒙料不僅沒有結構,偶爾還有玻璃的典型特征氣泡;硬度也不如和田玉,小刀一劃自然露餡,只是賣家肯定不愿意這樣“武試”;測密度是最好的“文試”方法,簡單快捷不說,還十分準確,并且對玉件無損,一般情況下賣家也不好拒絕。